衣冠不南渡 第351节(1 / 5)

加入书签

没办法,书在人家的手里,你寒门庶民想要当官,你得去读书啊,那你不投靠世家,你还想从哪里获取知识??

文皇帝其实一直都在致力于大魏的教育事业。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大魏文皇帝虽然做出了很多糊涂事,但是也不能说对社稷完全没有贡献。

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恢复了洛阳的太学,设博士十九人,广纳天下的贤才来就读。

太学生在曹髦时期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人的规模。

老夫刚来庙堂,你们就纵火烧粮仓是吧??

这么不将老夫放在眼里?

他心里同样憋了股怒火。

而群臣这里就更不用说了,皇帝这些时日里的政策,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倒行逆施。

他们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来挽救大魏天下,勿要让其坏在了奸贼的手里。

当初曹丕按着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职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淘汰掉了那些酒囊饭袋,为魏国君王们提供了人才来源,同时,曹丕在各地推行儒学,设立庠序,高呼:以太学治天下,以庠序教城邑!

大魏不当人的虽然不少,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也非常多,尤其是对比吴国蜀国来说,人才根本就没有中断过,教育机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无论是太学,还是各地的庠序,都不能解决大族的问题。

魏晋跟后面的朝代不同,此刻书籍还是稀罕物,印刷术没有出现,纸张还很是贵重,知识还是通过家族的方式来传递,启蒙且不提,高级的知识理论都是被垄断的。

群臣的忍耐大概已经达到了一个限度,他们已经做好了发难的准备,这顿时改变了朝议的氛围。

曹髦很平静的看着他们,哪怕情况已经恶劣到了这个地步,曹髦也没有过多的愤怒,他很是冷静的分析着如今的局面。

当今朝中的几个派系,曹髦看的是明明白白。

世家联盟在被痛打了一顿之后,再次缓缓凝聚,这依旧是一股相当可怕的力量。

天下的官员皆出大族啊,哪怕是偶尔有几个王经这样的贫困户,那人家也是大族的门生,王经就是被崔氏所提拔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