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抗战灯下黑(1 / 3)

加入书签

还是从去年开始,苏联利用西方遭遇经济危机,不得不无奈对苏联放弃了经济技术封锁,斯大林审时度势,毅然决定利用这个期盼已久的大好时机,不顾国内千疮百孔的糟糕的经济形势,勒紧腰带,抓紧时间从欧美开始大规模进口和引进现代工业技术,使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苏联国内,正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帮助下,在莫斯科建设高尔基汽车厂,也就是后世的嘎斯厂,计划生产嘎斯-a型轿车,规划年产10万辆。还有正在改造的阿莫夫厂,计划形成7万辆的生产能力,再加上红色普提洛夫人厂等,构成了苏联汽车工业的基础力量。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工厂要大规模形成生产能力,还要在两年后。

现在,苏军的军用卡车都是进口汽车,这次苏军进攻北蒙使用的汽车,还是大量征用民间汽车才凑足的。

苏军几十架飞机以河谷为中心,在周围50公里范围内整整搜寻了一整天,可就是没有发现中[***]队的踪影。这让苏军对中[***]队的机动能力感到十分吃惊。第二天,他们把搜索范围扩展到了100公里,可是依然没有找到中[***]队。

得到辎重被毁消息的木伦苏军,一面紧急派出部队赶往被伏击的战场救援,一面抓紧时间,手忙脚乱地再次组织车辆向前线运送辎重补给。

三天后,苏军的辎重部队再次启程了。这次苏军谨慎小心了许多,派出了一个团的押运部队,而且全程都有苏军飞机侦查保护。

因为延迟了补给时间,西线苏军需要补给物资的缺口更大了,需要补给的数量、种类也比上次更多了,导致这次苏军的车队数量大增。不过,苏军卡车数量严重不足,木伦兵站被烧毁了120辆,现在只剩100辆卡车,其余的都是收集来的400多辆马拉大车。

苏军远东特别集团军后勤部门,正在民间积极征调卡车,不过这需要时间送到木伦,而且数量也不会很多。

这是因为,以前苏联国内根本没有大型汽车厂,不能自己大量制造汽车,他们的汽车基本都是购买自国外。

在1895年世界上出现第一辆汽车后,第二年就在俄罗斯的彼得堡也响起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是俄国发明家亚科夫列夫和弗列泽创造的成果。不过,受制于俄国基础工业体系薄弱,沙俄汽车产量非常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一共只生产了400辆汽车。而且,生产这些汽车的工厂都很小,设备也很简陋,严格地说,它们只能称为汽车作坊。

因此,这一时期,沙俄从西方进口了大量汽车,总数有数万辆之多。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沙皇政斧开始在全国建设6个汽车厂,设计年产量为7500辆。可是还未等这些汽车厂建成,阿芙乐尔号的炮声轰响了。

1924年,莫斯科的阿莫夫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苏联的第一批10辆阿莫-Φ15型轻卡,真正揭开了苏联汽车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这家工厂是旧俄国政斧建设的6家汽车厂之一,虽然到1917年仅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工程量,但这已是6家中进展最快的一家。随后,1925年在列别捷夫厂的基础上建成的雅罗斯拉夫厂开始生产卡车,1927年新建的莫斯科斯巴达克厂开始生产自行设计的微型轿车。

虽然苏联政斧很注重汽车生产,可是因为工业基础薄弱,加之西方国家仇视苏维埃政权,对苏联实行技术经济封锁,他们发展汽车工业遇到很多困难,进展不快。到20年代末,苏联汽车年产量也才仅仅有可怜的2000辆,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要,道路上行驶的汽车90%依然依靠进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