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蔡锷(1 / 3)

加入书签

唐继尧是蔡锷的师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追随蔡锷发动重九起义,并支持他当上云南都督。起义成功后,蔡锷先是力荐唐继尧当上贵州都督,离开云南时,又顶住部将李鸿祥、谢汝翼的压力,保唐为云南都督。两人的友谊是有历史基础的,否则蔡锷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回云南。但时移势迁,如今的唐继尧已是滇军一把手,而且刚被袁世凯封为一等侯。一边是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一边是有可能掉脑袋的兵行险着,如何选择,他颇为犹豫。蔡锷精确地把握到他的心理,在见面之后,说:“我已到此,只有两个办法,不是你从我,便是我从你。如要我从你,你可将我头断下送交袁世凯,你可得一个公爵或一个亲王头衔。如你能从我,我两人一个坐镇滇中,一个率师人川作战。两事你任择其一可也。”如此简洁锋利的话,宛如匕首顶在心脏前,让人没有回旋的余地。看着眼前这张经历了万里风霜、清瘦中透着坚毅的脸,唐继尧也许在瞬间想起了往昔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的情形,也许什么都没来得及想,反正他答应了下来。这里面不乏私人感情因素,当然,更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滇军中有不少将领反对帝制,他们也与蔡锷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蔡锷到来之前,军中反袁的呼声就已经很高。现在蔡锷来了,如果他还拥戴袁皇帝,那些将领就可以把他轰下台去,换上威望更高的蔡锷。唐继尧也是意志力很强的人,但碰上意志力更强的蔡锷,他往往选择了服从。也就是说,意志力会造成一种无形的气场,气场强的人会罩住气场弱的人。这种微妙的感应,是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的。

唐继尧答应合作,关键问题已经解决,但最考验蔡锷意志力的事还在后头。经过一系列协商,唐继尧坐镇滇中,蔡锷率领护国军第一军开赴四川前线。第一军最初有多少人呢?三千一百三十八人。袁世凯派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超过四万。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人,又不能后撤把北军引进云南来,这场仗胜算实在太小。而且蔡锷的病情日益严重。时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长的朱德在昆明与蔡锷重逢,看到这位他所敬重的老师、长官瘦得不成人样,难过得低头流泪。他劝蔡锷不要亲自带队打仗。蔡锷说:“别无办法。反正我的日子也不多了,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该做的都做了,现在除了苦战,蔡锷确实没有别的办法。他有清晰的大局观,比护国军的其他人都明白胜算是在战场外——在北洋系内部,冯国璋和段祺瑞这两大巨头都不支持袁世凯称帝。在广西,蔡锷的老师梁启超正在积极策动广西都督陆荣廷宣布独立。在贵州,都督刘显世身边活动着大批反对帝制的人,其中还有蔡锷的好友戴戡,只要滇军打开局面,刘就会有所行动。在四川,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是蔡锷的昔日战友、云南重九起义的重要成员。而蔡锷的直接对手,北军的陈宦、张敬尧又是自私无义之人,永远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在这种情形之下,只要他能多握一天,出现转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一分。正如曾国藩在《挺经》中所言:二人争道,互不相让,谁挺得久谁就胜出。这就是意志力的比拼,没有任何取巧的余地。于是,苦战叙府,围攻泸州。在纳溪打得尤其艰难,三次易手,形成拉锯战。战事相持的时候,蔡锷平均每天睡觉不到三个小时,所吃的饭一半是米一半是沙,只有硬吞。他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思路却始终清晰。这时第一军的子弹快打完了,军饷也快用尽。唐继尧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始终没有接济军饷,也没有派来援军。北军只要以一个营的兵力进攻,护国军就得全线撤退。幸好贵州的刘显世送来了五万大洋和二十万发子弹。蔡锷立刻命令犒赏官兵,又枪毙了临阵脱逃的两名军官,士气顿时大振。这时广西宣布独立的通电传送过来,蔡锷认为时机已到,立刻下令反攻,大败敌军。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但他还是想做大总统。老袁做出了让步,蔡锷却还不肯罢休,因为他最清楚这个超级政客的为人。在致唐继尧的电文中蔡锷说:“袁逆之撤销帝制,一因军事挫衄,外交逼紧,财政困穷,人心鼎沸,乃迫而出此;一因独立省份逐渐加多,护国军势力继涨增高,无力抗御,姑借此下台,以和缓国人之心理,孤我军之势力,仍盘踞现位以为卷土重来之地,其狡猾无耻,实堪痛恨。吾侪既揭义旗,自须贯彻始终,安肯罢休……”做事贯彻始终,乃是蔡锷的主要特点。如果换了意志力和见识稍不如他的人,也许觉得敌人势力仍大,既肯妥协,也就见好就收,那历史就会是另外一番局面了。这就是个人意志力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真正理清历史发展的根源和脉络。

为了彻底击溃袁世凯,蔡锷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给徐世昌、段祺瑞拍电报,坚决要求袁世凯辞职。他最厉害的一手是终于策反了袁世凯的心腹、四川将军陈宦。陈宦电请袁世凯退位。老袁明白大势已去,吐血而亡。在生命快熬到油尽灯枯的时候,蔡锷终于彻底赢了。这是正义的胜利,智慧的胜利,也是意志力创造的奇迹。

军政两擅,大才未尽

蔡锷是民国早期重要的军事家。要成为军事家,有两个必备条件,一个重要条件。两个必备条件是:一、掌握丰富先进的军事知识。二、具有卓越的实际指挥能力。一个重要条件是:写出见解独到的军事著作。蔡锷三个条件都具备。

蔡锷十三岁中秀才。十九岁投笔从戎。二十岁发表传世名作《军国民篇》。二十九岁编著了影响了后来国共两党诸多将领的《曾胡治兵语录》,同年领导辛亥云南起义,被公推为云南都督。三十一岁进入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加昭威将军衔。三十三岁发动护国战争,再造共和。三十四岁出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同年病逝。纵观其一生,可用诗人、革命家高君宇的两句话来形容:“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蔡锷一生与日本有不解之缘,他的生命也像日本的樱花一样,盛开时极其绚丽,却又在最绚丽的时候突然凋落,让许多人在痛借中长久地追怀,也让另一些人暗自庆幸。二○一○年的秋天,在离蔡锷出生地只有十几公里路的书房中,我又一次想起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天才人物。在蔡锷的上司、一代枭雄袁世凯眼中,他的精悍远胜宋教仁;在蔡锷的学生、新桂系魁首李宗仁眼中,他是难以企及的“飞将军”式人物;在蔡锷的部属、红军之父朱德眼中,蔡锷是他早期人生的指路明灯。袁子才自喜与苏小小是同乡,曾刻下一枚闲章:“钱塘苏小是乡亲”。苏小小只不过是位略具才情的六朝美少女而已。与蔡锷这等天才人物同乡,我的自喜、自豪之情当数倍于袁子才。但这自喜、自豪不应该是盲目而浅薄的,而应该是基于对他的深入了解之上的。我想,只有当解读出蔡锷的生命密码,我才能底气十足地说上一句:邵阳蔡锷是乡亲。

意志力创造的奇迹

按照心理学的通常解释,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如果用一个中国化的名词,意志力也可称为心力。一个意志力或曰心力强大的人,总是会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最后达到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高度,成就一个全新的自我。它是生命的核心能量,谁能够开启这种能量,把握这种能量,谁就有希望成为非常之人,或者用尼采话说,成为“超人”。蔡锷的成功,固然有先天的才情和后天的机遇等多种因素,但意志力的强大,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在许多关键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蔡锷本是书生。朱德描绘蔡锷:“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据蔡锷少年玩伴、和他打过架的孙祖芳老人回忆,蔡锷那时又矮又瘦。蔡锷的挚友蒋百里也说,“公身不魁伟”,但在后面他又加了一句:“而绝有力”。这个“绝有力”,是蔡锷后天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练出来的。此种练习是在他决定投笔从戎之后。此前他先是跟邵阳名士樊锥研习先秦诸子,对老子、韩非子两家用功尤深。十五岁入时务学堂,成为梁启超最小的弟子,并追随他东渡日本,研究政治、哲学,并补习普通科学,受到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熏陶。学习之余常在《清议报》上发表文章,还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奋翮生。蔡锷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也不错。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他大有步乃师后尘的可能,以文章学术立身,成为一位学者和政论家。但是,就在蔡锷于学术研究方面渐入佳境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促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要转变。

一九零零年,梁启超的好友、蔡锷的另一位良师、维新派领袖唐才常决心在武汉发动起义,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拥戴光绪帝重新掌权。当时在东京的时务学堂大部分同学都回国参与其事。蔡锷因为年纪小,留在日本。但等同学们走了之后,他越想心里越不安,最后毅然改变主意,一个人从日本搭船到上海,再转到武汉。唐才常看到小蔡同学来了,又高兴又担忧。他考虑到蔡锷才十七岁,在学业上表现又那么优异,不忍心让他参与这次充满艰险、前途难料的起义。想来想去,他让蔡锷充当信使,赴湖南面见具有维新思想的清朝新军将领黄忠浩,要求黄在武汉发动起义后,立刻在湖南举事。黄忠浩不认可唐才常的举动,认为会白白牺牲许多青年志士,便以商谈为名,将蔡锷留在寓中。没过多久,武汉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唐才常被捕,英勇就义,蔡锷的五位同学也在此役中遇难。事后黄忠浩秘送蔡锷回日本。师友遇难,而己全生,蔡锷平生所受刺激之深,无过于此。蔡锷日后能够舍生忘死,固然是因为理想的召唤,这次劫后余生,大概也让他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深重内疚,觉得不如此就对不起那些慷慨赴难的师友。站在后来者的角度看,唐才常和黄忠浩的做法是对的。蔡锷如果当时参与了起义,很可能成为无数牺牲的革命青年中的一员。那样的牺牲当然是光荣的,值得深深感佩的,但在推动历史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上,显然不能与他以一省都督的身份参与缔造民国,又以挽狂澜于既倒的英姿伟态再造共和相提并论。

从知识层面上说,蔡锷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属于当时的海归派军事人才,知识结构新,专业修养深。同时他又是国学大家梁启超的爱徒,古文功底深厚,能够毫无障碍地从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汲取营养。更可贵的是,蔡锷回国后,并没有以自己拥有国际水准的军事修养而沾沾自喜,而是尽快运用国外所学到的先进知识来熟悉国内的情况。在广西期间,他曾短衣匹马,巡行四千多里,考察山川地理和民情,并绘制草图。身为将领,必须“接地气”,也就是熟悉本地情况,否则,拥有再多的先进军事知识也是枉然。蔡锷当时有意将广西建成把握全国的枢纽。由于他干练稳重、才华卓绝,赢得了广西先后两任巡抚李经羲、*岐的高度信任,得以全面参与广西的军事建设。他先后担任过随营学堂总理兼理测绘学堂事,广西陆军小学总办,新练常备军第一标标统,南宁陆军讲武堂总办兼广西新军混成协协统、学兵营营长。制定规章,训练人才,以其深厚的专业修养使“将卒悦服”。虽然蔡锷后来两度建立伟业都是以云南为根基,但他对广西的影响仍然极为深远。他所训练出的一批新锐将才,后来形成了民国重要的政治军事派系——新桂系。新桂系巨头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都是蔡总办的学生。所以要是追根溯源,新桂系的祖师爷还是我们邵阳人。名师出高徒,从学生的水平往往可以推测出老师的水平。蔡锷到了云南后,又带出了一批英才,其门下最有名的就是后来的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可以说,民国时期以善战闻名的桂军和滇军,都受益于蔡锷。就算他没有指挥过任何战役,单凭其军事修养和教学水平,亦足以名世。

说到实际作战能力,蔡锷生平指挥了两大战役:辛亥云南起义和护国战争。

蔡锷痛定思痛后,认为当时中国不缺奋笔疾呼的文人,但缺少训练有素的新式军人,遂决定弃文从武。他明白,如果要成为优秀的军人,拥有强健的体魄是基础。这一时期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进行海水浴。他的朋友赵曰生回忆道:“余与松坡居横滨,日赴海边沐浴,以为一门功课。松坡曰:‘凡作海水浴者,原为锻炼身体,非仅为水上游乐也。须以烈日晒之,海水浸之,时晒时浸,日久不怠。久之,皮肤焦黑,便成铜筋铁骨矣。’约余日日赴海滨习之,余不能耐,或作或辍,而松坡则来尝一日间断也。”蔡锷意志力强,于此可见一斑。

梁启超晓得蔡锷的决定后,说:“汝以文弱书生,似难担当军事之重任。”蔡锷答道:“只需先生为我想方法,得学陆军,将来不做一个有名之军人,不算先生之门生。”梁启超被他决心所感动,认可了这一选择。当时中国人到日本学习陆军,必须由清朝政府派遣。大概是梁启超想了什么办法,蔡锷在一九零一年考入东京成城学校自费学习陆军。一九零三年七月进入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学习。同年九月转为江南官费生。十二月初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分入骑兵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陆军的最高学府,对学员要求之严格,可以用残酷来形容。学习所需要的智力对蔡锷来说,根本不成问题,考验他的是体能方面的训练。但他熬了过来,一九零四年十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步兵科的蒋百里、工兵科的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一九零七年,广西创办陆军小学,蔡锷出任总办。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这些日后叱咤风云的新桂系巨头,此时都是他管理的毛头学生。在学生们的记忆中,蔡锷率领学生练习器械体操,表现出精湛的技艺,还能打大车轮。到了夏天,蔡锷还带学生们去游泳。他的长距离游泳和水下长时间潜伏都让陆小的学生们叹服。他们当时肯定不晓得,蔡锷这些优异的技能,是以惊人的意志力为支撑,通过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才获得的。蒋百里说蔡锷在广西的时候,曾经得了热病,吃药不见好,索性从床上爬起,纵马奔走了数十里,出了身大汗,病就好了。蒋百里认为,蔡锷“强毅自克,出于天性”。另外一件小事也反映了蔡锷的强毅——他喜欢下棋,如果没有赢,就会一盘接一盘地下,以至于棋艺高过他的对手,也会因为精神不济而输给他。蔡锷的这种性格,湖南人叫作“霸蛮”。平时他表现得温文尔雅,沉默寡言,而眉宇间自有英气流露。一到他认为该出手的时候,这种霸蛮劲就会如利剑凸显,任何艰难,都无法阻止他扬鞭跃马,奋勇前行。当然,霸蛮劲不等于意志力。湖南各地街头都能见到喜欢“讲狠”“耍狠”的小青年,为了一点芝麻大的小事甚至可以用命相搏,可谓霸到了极点,也蛮到了极点,但绝不能称为有意志力。为什么?因为意志力的主要特征,一是趋向于明确的目的,二是为了实现此目的,首先要控制自己。那种由着性子来的“讲狠”“耍狠”,既无明确目的,又谈不上自控,只能算做是荷尔蒙的盲目进射。真正有意志力的人,能够做到苏东坡在《留侯论》中所说的“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他们的热血和精气是为实现目标而积蓄的,绝不会浪费在小事上。韩信当年能忍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的目标是成为铸造历史的大将,而不是一剑刺死对方然后自己也偿命,成为不被历史记录的无名死囚。而意志力强的人,自然而然会呈现出非凡的气质,让周围的人不由自主地信任他,不知不觉就依赖他,进而成为团队的核心。蔡锷深明此理,考其一生,他几乎不做与实现目的无关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甚至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愿意说。也就是说,只有当言语成为一种行动时,他才愿意开口。这样的人一旦开口,历史就必须张开耳朵聆听,因为石破天惊的事很可能就要发生了,比如,一九一五年爆发的护国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蔡锷的意志力让整个中国都为之动容。

战争的起因是袁世凯要当皇帝,想把刚刚实现民主共和的中国倒拖回封建专制的樊笼中去。老袁的这个想法有可能实现。一是政军两方面他都掌握大权,根基之深广,无人能及;二是清朝刚亡,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很多人对新的政治体制还处在适应期,不少人怀念旧王朝的制度和氛围;三是袁世凯本人又是一代枭雄。他利用革命党的力量要挟清王室退位,又拥兵自重,从孙中山手中轻取大总统一职,其谋略之高超,远非孙中山、黄兴可比。同盟会好容易出了个能对他造成威胁的宋教仁,就被他派人暗杀了,其手段之毒辣,也足以让万众心怯。蔡锷呢,此时以带病之身,被老袁羁縻于京城。虽然领昭威将军衔,但北方是北洋系的天下,他调不动一兵一卒。此时跟袁世凯斗,虽不能说是拿鸡蛋碰石头,但强弱之分,还是很明显的。但蔡锷还是要斗。他对梁启超说:“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蔡锷是参与缔造民国的人,他绝不能允许别人毁了它,哪怕此人拥有极大的势力,又对他恩宠有加。他确立了目标,那就是“为四万万人争人格”,又下定了决心——“拼着命去干”,那么,就没有什么能阻挡这把宝剑再度出鞘了。

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离开京城。蔡锷有个现成的理由,就是外出治病——他这时已经患上了喉结核,肺部和胃也有问题。但袁世凯并不会这样轻易放他走的,所以他只有*。蔡锷经常和袁世凯的亲信杨度一起去八大胡同泡妞,他泡上了一位叫小凤仙的名妓。接下来就是家庭不和,袁世凯派来的密探能听到蔡锷和家人吵架。不久后,蔡锷的家人相继离开北京。整个过程看上去顺理成章。没有了监视,蔡锷天天泡在小凤仙寓中,大有乐死花丛之态。袁世凯看到蔡锷沉迷酒色,对他的戒心也就渐渐消减。就在这时候,蔡锷突然像一条泥鳅那样溜走了。他先是溜到天津,然后又溜到日本,最后从越南河内溜回云南,在进入云南边境时还躲过了袁世凯下令组织的一次暗杀。迎接他的是一班心思各异的旧属和微妙难言的局势。蔡锷必须要马上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促使现任云南都督唐继尧下决心公开反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