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20节 全面发展 新(1 / 2)

加入书签

33年3月初专门成立了科研组,高少爷亲自挂帅,在“天坑”攻关,配制生产高强度轻质量的各类合金,在高司令的神奇指点下,33年6月初,攻关取得了成功,之后很快有了改进。

这合金研制成功,不仅最先被应用到了飞机上,也为小高的造船业带来了极大地提升。

合金钢材也投入了批量生产。

有了这些高强度的合金钢材,防护强度高了,船身薄了,船体重量轻了,航速快了很多(在当时,军舰大多只有20节左右),接近后世许多海军军舰30节的航速了。小型的冲锋舟,在双引擎驱动时更是达到了46节的航速(单引擎驱动时也达到了33节)。

后世的玻璃纤维钢也研制成功,并运用到了“高氏潜艇”上面。“高氏潜艇”也改装成功,虽然携弹量不够(就2枚鱼雷),但其机动灵活,成了水下利器。这都为小高的水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4年,按高总司令他们几个高层的计划安排,在目前所拥有的这几个省的根据地内,要在发展民生的同时,抓住机会大搞军工生产。

这3年来,各类军工、机械、化工、通信、电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包括大哥从国外高薪聘请及高总司令的情报人员从地挖回来的一批人才)大批涌向鄂西。

国外有很多华侨听说国内有这么好的机会都愿意回国发展,早期送出去留学的那30多位学子除了没毕业的那么些位外,全都回来了,还带回来不少同学、华侨及一些尖端设备。

高部目前拥有了国内近一半的高科技人才。

人才才是发展的资本。

有了坦克样板,高司令组织的攻关小组在肢解了一辆苏制坦克后,终于在33年10月研制组装了第一台国产坦克,有了轻质合金钢,“高家军”的装甲部队在野外的运行速度大大提高,履带式坦克在普通山地的速度达到了近42公里/时,现已投入批量生产。

轮式装甲车也在33年中生产出来了,速度达到了近80公里/时。

各地的四十几间大大小小的机械厂(拖拉机厂、农机、铸造等)都在按部就班的生产各类装甲部队、飞机、船队的组装配件,流水线作业,生产速度相当于当时日本的2倍左右。

当时的鄂、川、黔三省及汉中地区由于属于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这三处富饶之地,人口密度较大,总人口已有10000多万人了占了国内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尤其是通过近些年的大发展,从各地迁入的人口较多,人口增长很快。

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也搞得不错,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股市里的资金也翻了2翻(4倍),可以拿一部分出来先搞地方建设和军工生产了。药厂的“盘尼西林”除了一小部分上市,赚大钱外,要尽早储备多点,记得,经销商不得向日本人出售该产品。

“高家军”有能力大干一场了。

公路网要继续完善,长江沿线的几个渡口也要改建,要改为能过车的轮渡。长江航线的运输能力要改善,“蛟龙队”要到长江水运航线上去炸了那几处暗礁,要保证一般货船能顺利通航。

铁路建设也要提上日程表了。按老虎的说法,干脆从平汉线接入支线到汉中,再修一条从重庆经广元、汉中到陕北的铁路算了。

到34年1月止,地质部早已建立(32年初),各类地质、探矿、冶炼类专家和技术人才也有了300多人。到34年初,镁、铝、锡、锌、磷、钨、钾等矿藏也或多或少的被找到,4月,近几十处的矿藏都进行了开采、提炼,33年2月底,并有了一定的产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网游竞技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