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阿房宫赋》(下)(1 / 4)

加入书签

话题转回来,除了上述那么直接奔着作死的内涵去的文章,其余就是明嘲暗讽也无甚大碍,这首《阿房宫赋》显然就是暗谏隐喻的上佳之作。

再者说,蔡邕对于董卓其人的恶感其实并不重,毕竟自己流亡多年,到老还是被这个魔王尊重、重用起来的。他对董卓的感念,从他为董卓之死叹息获罪就可见一斑。

因此,他也只是针对这篇文章的意义做了点评,意在帮助张钰于士林,于当今文坛拥有一席之地即可。

“此赋笔调略散,盖将散文之笔法、句式引入赋中。其意重说理而轻格律,先前诗赋未有同类者,某以散赋称之……”

“而张钰之七言、新词姑且不论,赋之一道,他可称大家,已是开先河之人物。”

“时阁主年十七,作《阿房宫赋》。此赋一出,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少有不拜服者,阁主之名遂遍传天下,时人谓之‘玉公子’。”

——《张钰本纪》

可能是由于《阿房宫赋》的指向性太过明显,所以蔡邕并没有针对其内容做过多的剖析,毕竟这相当于明面上把董卓一党的脸面吊起来啪啪啪地打。

“秦朝,由于荒淫无道亡了,你董卓所作所为甚暴秦远矣,如果不能勤俭节约、体恤百姓,尔等西凉蛮子死期不日而至矣!”

这大致就是这篇文章的内涵。

“其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为一体,兼史论之理,而炳诗画之灵,邕亦自叹不如。”

一篇好的作品就经典在这里,是个读书人都知道它其中有什么深意,但是只要不点破,不拿到明面上说出来,你被骂的人也只能咽下这口气。

当然,我鞑清搞到顶峰的文字狱暂且不提,在汉代真因文章惹祸的也就是太史公外孙杨恽的那篇《报孙会宗书》了。

此公算得上以告密发家,又以告密身败。他因告发霍氏(霍光子孙)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而后又被人举报,说他去官后为人骄奢不悔过导致日食发生……遭到举报之后,宣帝读到了他这篇《报孙会宗书》,这文章里杨恽对自己被贬为平民百姓一事是一通嬉笑怒骂、满腹牢骚,表示我被你皇帝贬了三年,如同是给我老子守孝,孝道尽了,我不欠他的,你皇帝老儿也是一样,咱君臣从此井水不犯河水……

其实这话倒也还好,最多算是强词夺理,可是这拿自己和死去的父亲作比,却让宣帝读出几分咒自己像他父亲那样“有马狂奔触殿门”挂掉的意味。

于是此公被判以大逆不道罪,腰斩处死,其妻儿被流放到酒泉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网游竞技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