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漫不经心的炫耀(2 / 7)

加入书签

朱翊钧始终觉得历史给三杨太多的赞誉,三杨并没有教育好明英宗,更没有留下一个鼎盛的大明朝,远不如张璁、张居正当国时的成就。

人家张居正给朱翊钧留下了能霍霍三十年的遗产,三杨留给明英宗的可是个千疮百孔,国事危如累卵的大明朝,都是文臣,三杨饱受赞誉,张居正居然混了个褒贬不一。

大明全境一年能出十万两白银,这都算是丰年了,这点银子根本不够用了发行货币。

现在得益于海外白银的输入,大明终于将白银货币化提上了日程,而负责这一切的是新入阁的大司徒王国光。

杨博曾经说过,王国光慎独,就是特立独行,志向高洁不愿意与旁人同流合污,他就是想做自己的事儿,他的主张是国富民强,而不是富国强兵,和张居正的新政有重合的地方,是同志、同行、同乐之人。

朱翊钧详细的听完了王国光的奏禀,对王国光的奏疏非常赞同,铸币的过程,大明可以收取铸币税。

铸币税,就是在铸币过程中的火耗,大明的银币的白银含量为九成,添加进去的铅锡铜就是利钱,如果大明狠狠心,可以往下降一点,甚至做成铅锡铜内芯,外面蒙皮,就看朝廷的财政状况了,朝廷财政状态良好,铸币的白银含量高,朝廷财政状态糜烂,那铸币的白银含量就低。

两宋用实践证明过,降低贵金属含量的铸币,完全是在自掘坟墓,因为货币的贵金属含量,在当下就是朝廷信誉的代表。

北宋时候,朝廷铸铜钱一年超过五十亿枚,到了末年的时候,宋徽宗赵佶,就让蔡京一步步的降低铜钱中铜的含量,增加铁的含量,后来干脆全部铸造铁钱,慢慢的连铁钱都不铸了,开始用钱引、交子对下收割,朝廷的信用开始破产。

这个信誉崩溃的过程有点像大明宝钞贬值到擦屁股都嫌硬的过程。

杨博说张四维首鼠两端不为人臣,说葛守礼憨直,说王国光慎独,杨博看人真的很准。

朱翊钧和王国光聊了很久,才确定了扩大铸钱的规模,将兵仗局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每年五十万银币的规模,在五年的时间内,升级到每年一百五十万银币,同时加大对云南滇铜的开采力度,将铸铜钱的规模从现在的每年三千万钱,在五年的时间内提升到每年三十亿钱,而滇铜的开采和铸钱,需要黔国公府的支持。

王希元前往云南任巡按主持滇铜之事,黔国公已经表态,全力支持,而且从王希元的奏疏上来看,黔国公府真的在全力支持开采滇铜,要人给人、要粮给粮,平整官道驿路、疏浚水路、遣使与土司苗民沟通有无,确保滇铜顺利开采还出滇铸钱。

王国光说了很多铸币的好处,有规范样式、便于流通、大利商贸、利于大明小农经济蜕变、促进商业发展,要说货币的作用,王国光能三天三夜说不完,对于大明几近于糜烂的财经事务而言,能铸出来银币已经是极好的了,因为在此之前,大明并没有实质性的货币。

大明每年铸铜钱两千万枚,大约相当于两万贯,也就是两万两银子,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流通需求,只有永乐年间曾经大量铸钱,比如织田信长的族徽就是永乐通宝。

能铸银币已经是老祖宗烧高香,祖坟冒青烟了。

大明福建有银山,银的含量极低,就这还闹出了叶宗留-邓茂七的民乱,那是正统十三年,一场由福建波及五省之地的百万之众的巨大民乱,其规模甚至超过了黄巢当年搞出的动静。

大明一共两次主少国疑,一次是正统年间的明英宗,三杨辅政,一次是万历年间,张居正辅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