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幕.莱纳说,要有光(下)(3 / 3)

加入书签

这篇论文并不像之前光电效应的论文那么有争议性,但依旧也是前人尚未涉及的领域,而且对于人们探索微观世界是一个里程碑。

这代表着,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元素的规律及其内在含义,将宏观与微观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也带了新的问题。

为什么这些电子不会全部都处于最低能级的轨道,为什么每一层能够容纳的最大电子数量有限制,为什么最外层电子数最多是八个?

这些问题莱纳暂时无法解决,因为这可能涉及到更加微观深入的理论,以他目前的水准,还没办法触及。

没有人能够提出质疑,因为实验结果清晰可见,论证过程思维缜密,甚至于,许多法师还要花费时间来理解莱纳论文中提到的内容。

......

而在大会议厅内,虽然没有出现海伦想象中那样惨烈的状况,法师们却也处于暴风雨来临的边缘。

元素周期律的微观基础!!?

如果说光电效应体现了光的粒子性是贴合时下的热点,处于争论的中端,那么原子核式模型以及电子排布的理论,则解决了自从元素周期律被提出来之后一直出现的一个问题,也是莱纳当时在欧内斯特会议上提出的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元素会呈现周期性,这种性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如果没有人有疑问的话,我将会发表今天的第三篇论文。”

莱纳的话,令包括德米特里会长在内的人,表情瞬间凝固。

众人看着投影出来的论文内容,无比惊讶。

海德拉元素的光谱呈现线状分布是前两个月的发现,当时虽然引起了一些讨论,但没有人能够给出解释,现在,莱纳利用施坦因公式,成功计算出了电子的轨道分布,不但解决了原子内部电子排列的问题,还反过来又一次验证了施坦因公式的正确!

而且,通过最外层电子排列,莱纳还给出了元素周期律的物质基础,越是活泼的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量越少,受到能量激发之后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而越是不活泼的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就越多,受到能量激发之后不容易失去电子,反而会吸收外界的电子,呈现负电荷,正负电荷在化合物中抵消中和,达到平衡状态。

这就是在原子守恒与质量守恒之后的又一个守恒,那就是电荷守恒!

莱纳不但提出了元素周期律,还自己完善证明了这个理论,足以见其学术上的造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