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两位诺奖获得者在中国的不同遭遇(3 / 3)

加入书签

这时候,泰戈尔已经来到了北平。

在北平,泰戈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包括以梁启朝、蔡元赔和胡拾为代表的北平文化界到车站迎接泰戈尔。

泰戈尔将在讲学社和商务印书馆的安排下进行演讲。

林子轩没有参与其中,来到北平,在安顿下来后,他首要的是去拜访周氏兄弟。

当初,他的诗歌是周作仁推荐发表的,鲁讯进行了点评,这都是人情,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登门拜访是应该做的事情。

林子轩想了想,便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的礼仪在哪里?》。

他较为客观的写了泰戈尔在东南大学的遭遇。

认为中国的文化界没有必要这么急着驱赶泰戈尔,中国不会因为泰戈尔的到来而灭亡,也不会因为赶走泰戈尔就能强大起来。

中国的文化界要具有包容的心态,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个泰戈尔,只能说明中国文化界的狭隘,一个自称的礼仪之邦,却要赶走来访的客人。

泰戈尔没有带着枪炮,而是进行文化交流,你们担心什么?

唯一让林子轩为难的是这两兄弟已经闹翻了,住在不同的地方,否则可以一起拜访了。

按照关系的远近,他先去拜访了周作仁。

与此同时,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在得到保泰派欢迎的同时,也遭到了批泰派的驳斥。(未完待续。)

对于泰戈尔的主张,林子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适合中国的要进行学习,不适合中国的就抛弃掉好了。

可你要是连听都不听,就急忙的赶人,这不是作为地主的态度。

只能说明自己没有礼貌,不懂的待客之道,中国的礼仪在哪里?君子之风在哪里?

这篇文章由徐至摩投给了北平《晨报》的副刊。

这是新文学三位旗手第一次公开发表对于泰戈尔来访的意见,胡拾和鲁讯依旧保持沉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