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没有人是世界的中心(3 / 3)

加入书签

因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储蓄存款大增。

林子轩来自后世,知道储蓄虽然繁琐,但却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他同样注重储蓄,不过林氏商业银行本来就不大,吸引储户的手段不多。

在1923年,上海有洋商银行24家,华商银行60家,他想要在这些银行中脱颖而出,极为困难。

而且,华商银行中以浙江人开办的居多,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南三行”。

这个举措极大的推动了银行储蓄业务的发展。

民国时期上海的华资银行经营范围大致分为主要营业,附属营业和特别营业三大类。

主要营业分为存款,贷款和汇兑三种。

附属营业分为信托,储蓄,货栈,兑换,买卖证券和生金银以及旅行等七种。

虽然存款与储蓄同为银行吸引外来资金的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

南三行是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合称。

三家银行都由江浙籍银行家投资创办和主持管理,并都以上海为基地,在经营上互相声援、互相支持,互兼董监。

和“南三行”对应的是“北四行”,这个“北四行”就是上面提到的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

以上基本上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华商银行的现状。

存款的客户都是与银行往来密切的人员,大都为巨商大贾,以及团体机关,而储蓄的客户为普通民众,所以很多银行重视存款,轻视储蓄。

在这个时代,普通民众大多没有存钱的习惯,他们更愿意放在家里,而且储蓄太过繁琐,银行也不愿意办理,浪费人力物力。

最早注重和推广储蓄的是上海的银行家陈广甫。

他在1915年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后,就以“注重储蓄”为办行方针。

不断推出“一元开户”、“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定活两便”等各种新型储蓄方式,以服务社会,方便顾客,吸引了大量的储户和散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