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学和白话文(2 / 3)

加入书签

只能说恰逢其时,《寻秦记》这种长篇白话文小说顿时引起了北平文化界的关注,原本消遣性质的小说,就因为白的彻底,通篇大白话,成为了学者们的读物。

他们关注的不是《寻秦记》的文学价值,而是白话文的发展方向。

有学者认为若是白话文最终沦落到像《寻秦记》这种毫无文采的小说,那是文学的悲哀。

也有人认为这是白话文向着大众语言迈出的关键一步。

我们提倡白话文,不就是为了创造出一种“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适合大众需要的语言么?

这也是这个时代极少有白话文长篇小说问世的原因,能够写出中篇小说已经很不错了。

在诗歌方面,白话文的发展也不顺利。

没有了古体诗在形式上的束缚,诗人可以自由的创作,在这个阶段大多是模仿外国诗歌,创出各种派别。

可这种诗歌是否有文学价值,有没有思想性,有没有美学准则,谁也说不清楚。

总体来说,这个时代白话文的文学创作属于纷乱的阶段,没有人能拿出一个固有的标准,告诉大家该怎么写。

《寻秦记》正是这样的小说,只要是略微识字的人都看得懂。

当然若是没有那些艳情描写就更好了,可这给我们的白话文写作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于是,在北平的文坛掀起了有关白话文发展方向的热议。

在这种背景下,鲁讯在《晨报》上发了短评,认为从《寻秦记》来看,白话文才是中国文字发展的未来。

这个论点得到了北平不少学者的支持。

这就牵扯到白话文的另一个困境,那就是发展方向的问题。

即便是提倡白话文态度最为激烈的胡拾也给不出一个方向,只能摸索着前行。

此时以胡显骕为主的文人又开始大肆攻击白话文,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白话文是“模仿西人,仅得糟粕”。

新一轮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论战即将开始。

这时在上海发生的炮轰《寻秦记》的风潮传到了北平,其中就有批判白话文的论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