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蜀道难 第二百八一章 【饯行】(2 / 2)

加入书签

“郎情妾意两心知,却相望,朝暮见欢颜。千古为难何事?忠君稷,孝义难全。西去巴蜀,劝君放胆凌云之志。莫束手博浪击沙,且叫天下惊!”(未完待续。)

反正,这种行前祭神的习俗。黄杰也不敢拒了,便也只能由着他们。可就在他出了家门。来到西门之前时,却赫然发现门前佛道两家的彩台上摆出的受祭神有些不太对劲。具体应该说是佛门摆出的受祭神有些不太对劲。

这首先要说,宋时的行神主要可以分为陆地行神和水上行神两种,其中陆地行神有梓潼君、五通神、紫姑神等,水上行神有龙王、东瓯神女、灵显侯等。

然后黄州道门祭出的正是梓潼君,这梓潼君正好就是为蜀道行神,据北宋《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此神姓张,名恶之(一作亚之),晋人,居蜀之七曲山,后“战死而庙存“。传说唐玄宗、唐僖宗奔蜀时曾得其护佑,故封其为“济顺王“。宋代又因其传说帮助宋军平定王均、李顺之乱,故在咸平年间被宋真宗封为“英显武烈王“。同时,道教将其视为文昌司禄帝君,奉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

只是佛门祭出的却是一个手持金刚杵做怒目下劈的姿态,身着全套宋甲的菩萨像,黄杰之前叫福寿前去打听时,佛门的人还没摆出这尊像,如今猛然一见却是想不起这菩萨究竟是谁,只得让人问了,谁知却回答说是韦陀菩萨,便也叫黄杰惊讶了。

这当初跟师尊朱桃椎行走之时,他听过有关佛门的典故,据说这天下佛门寺庙中的韦陀塑像有三种模样,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其一、韦陀双手合十,降魔杵横在胸前,这也表示合十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这是十方丛林寺庙标志之一;其二、手中的降魔杵是触地而立,降魔杵触地是暗示这个寺院资金、物资雄厚犹如大地,能够承受外来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也是十方丛林;其三、韦陀的降魔杵扛于肩上,表示此寺为子孙寺庙,不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

可如今,黄州佛门摆出的韦陀像却是穿了一身宋甲,还手持金刚杵做怒目下劈的姿态,就不知道他们这是想干什么了!

且也不管他们想干什么,车队到了城门外,只见曹知州、陈通判为首,三十余身穿旧官服和寿常服的庶老随列在后,黄州府衙各司主管在末的大票人马就在城门前摆了宴台,备下了水酒,这可是十分正式和隆重的饯行仪式!

祝词、饮酒、正衣、扶辕,饯行仪式竟也比得州官升迁,更有胡玉扬声念出一篇骈骊文,细数黄杰赈济灾民、义赠粮秣、出资修葺官道、收复太湖县、回迁百姓、开辟回龙山茶场安驻流民等等举动,如今又得了官家御敕的官职,将要远行踏勘黄州去往成都、成都去往汴梁,以及汴梁通往黄州的道路,这般行事,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如今却是要他一个刚刚年满十五的少年来承担,这既是黄州人的骄傲,也是黄州人的荣耀!

宋代重文,故以诗词送行之俗也颇为盛行,此番倒是有好几首送行诗与黄杰送行,就连曹宝这厮也吟了首《送黄杰入蜀》,诗云:“黄郎向西行,旌旗车马辚。笑迈青云步,蜀道自此平!”

不过,叫黄州人记忆更深的,却是黄杰的小妾周燕奴在道边弹唱的《雨霖铃·蜀道难》,词曰:“崇山叠嶂,怪石嶙峋,栈道难行。家国父母君命,郎君未冠,却计坦途。妻儿入梦同行,别家八千里。路漫漫,一江浩淼,肩挑万里拓通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