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刀枪见血(2 / 3)

加入书签

五乡团练当中,有一个乡的团练已经赶来增援,去除两个排封锁村口后,时穿手里还有一个排、外加外村团练三十人、黑仆三十人,总计约百十人的兵力,领着这些人巡视村中一圈,沿途安排一些外村团练站岗放哨,时穿的队伍渐渐靠近了方家大院。

团练不属于朝廷正式的军事组织,只是一个地主武装而已,所以团练的编制比较混乱。朝廷以御武,团练使多是由贬官或者县官担当,比如苏轼在贬谪黄州时,就曾担当过黄州团练使,但这种团练使,朝廷依旧不发薪水。

因为宋朝庭这种体制,所以各项团练基本上不认识自己的“团练使”,许多团练使甚至人在京城,从未见过自己名下的团练——如此一来,各地团练基本上都落在教头手里,或者当地乡绅手里。

因为这种关系,团练中的组织架构也是混乱的,但大多数团练都是遵循朝廷禁军厢军的编制方式,他们这么做,一是因为想象力贫乏,不可能独创出另外的军事体制,同时又嫌前朝的均是体制老化、晦气,所以直接采用了朝廷现成的编制方式。

朝廷是不给团练发薪水,发武器,甚至不管训练,所以在编制上也任由团练发挥。乡人嘛,总免不了一个攀比心理,故而在朝廷看不到的情况下,喜欢悄悄的偷换概念,给自己加上各种名目的超标官衔,比如:朝廷里指挥十个都的军官称之为“指挥使”;到了团练里头,指挥两个都的士兵,也敢自称“指挥使”。当然,这种指挥使朝廷也跟不承认。不过,这并不妨碍向人炫耀。

时穿表情很平静:“早就等着一天了,敢把造假作坊建在我的门对面,哼哼。”

施衙内一边尾随时穿向外走,一边低声说:“我带的人配备了十杆火枪……原本按计划,涟水军派来的军汉会堵住崔庄的各个路口,一边监控你,一边防人逃出去,所以你手里千万要留些应变的人手,防备涟水军生出邪心。”

时穿止步,转身询问穆顺:“家丁们都准备好了?”

穆顺低头回答:“家中受过火枪训练的黑仆三十人,本地佃农十人,仆妇十二人,火枪都以装填完毕。”

时穿望了一眼低眉顺眼立在他身后的崔小清,吩咐穆顺:“你留在家里,调仆妇与佃农到崔园来,把那些姑娘也到安置在崔园,万一起了战乱,你别管身外之财,给我全力守住崔园,保证人没有伤害。”

时穿的团练采用了近代军队编制,以十人为一个都,设都头;五个都为一个排,设排头,也称排长——但乡人则称排长为“指挥使”。这种称呼既然连朝廷都不在意,时穿也就闭上眼睛了。

百十人一路巡逻下来,虽然安排了四五十人作为岗哨,但在经过时穿宅院时,施衙内招呼施氏家丁填补上,等到了方家大院门前,依旧有大约百人的兵力,时穿站在方家大院门前,这是,方宅大门紧闭着,门里灯火通明,门缝里不时闪动着人影,时穿听了一会儿,发觉方家似乎不打算开门询问,他转身问余家的排头。

“白日进去了多少人?”

余家的躬身回答:“一大早村口发生械斗后,再入村的老实了许多,村前村后,自称找方家的客人有七八拨,除去几拨确实是来讨要作坊欠账的,有三拨客人,约二十三人进入方家,而不未曾离开。”

穆顺低头答应,施衙内诧异的望了望时穿,再望了望崔小清——替别人做主还则罢了,到人的家中,还要把自己家里人转送别人家里安置,一点不征求家主的意见,你时大郎也太拿自己不当外人了吧?……哦,家主崔姑娘依旧低眉顺眼,没见到不悦的神情,仿佛这一切天经地义。

施衙内暗自点点头,不再说话。

时穿再停留了一会儿,安排好家中事务,等装备火枪的黑仆也到位了,他闪过身去,看着仆妇与佃农背着火枪鱼贯而入,顺便对姑娘们打着招呼,安慰好她们后,这才走出崔园。

崔园门口的那尊巨型假山石还在,崔小清一直不让搬动它,就在假山石前,崔小清止住脚步,柔声与时穿告辞:“郎君,珍重。”

时穿拱了拱手,转身面对列队整齐的团练与黑仆,稍作停顿,他下令:“去吧,封锁村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