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1章 矛盾(1)(2 / 3)

加入书签

侍从抱拳说道:“大人,臧大帅已经亲自率神策军赶过去了是他派人来通报消息了,就是让大人尽快赶过去”

“快备马”高尚大喊,迈步就向外走去,旁边侍从取出斗篷给他披上。

高尚骑着快马在几十个侍从的保护下很快来到了淮南军营地,此时营地内外两军对峙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战,而臧希晏则带着神策军在两军侧面,三军形成一个品字形。

臧希晏看见高尚骑马赶过来,顿时松了一口气,立即打马迎上去抱拳道:“高大人,你可赶来了,你若再不来,老夫我真是弹压不住了”

高尚脸色很是难看,勉强拱手还礼:“臧大帅,你既然带人来了,为何还让他们继续对峙?”

原本按照赵子良的削藩令,永平军、河阳军、陈许节度使和淮南节度使都应该上交军政大权,不过赵子良鉴于这些节度使所辖地区都在藩镇割据的周边,而且张镒、李元淳、曲环、韦元甫等人对朝廷还算恭顺,每年给朝廷的赋税和进贡一分不少,因此赵子良暂时让他们暂时留在节度使的位置上,待平定了叛乱之后再交出军政大权,然后归朝。

现在朝廷大军相继拿下了澶州、相州、魏州、州和博州,那么永平军、河阳军和陈许军等节度使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河阳节度使李元淳已经抵京半年,直到现在还没有安排位置,如果要把永平军节度使张镒和陈许节度使曲环调离,就得先安排李元淳。不过李元淳原来的职位是河阳节度使,如果要安排他,最少也要平级任用。

赵子良想来想去,下诏令让工部左侍郎李栖筠升任工部尚书,任命李元淳为工部左侍郎。赵子良最烦的就是唐朝皇帝喜欢给大臣任命一连串的官职,真正实权的官职只有一个,其他都是虚头巴脑的,好听却屁用都没有,有的大臣则是一人身兼数职,而且还是实权衙门,有的大臣除了有实权官职之外,还摄御史中丞之类的官衔、检校工部尚书或检校刑部尚书,意思就是有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的地位,却不管具体事务。这在赵子良看来华而不实,如果要提升某官员的地位,根本用不着授予虚职,直接提升爵位,平日里以爵位论地位高低,在公干时论官职高低,如此则可。

前线的事情自然有张守瑜、高秀岩、臧希晏、李晟、薛谦训去领兵打仗,赵子良在长安也不能随便干涉插手,这样只会越帮越忙。赵子良现在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朝政上,特别是人事上。

首先是朝廷人事,其次是地方官府的人事。吏治整顿、削藩和粉碎裴冕等人的密谋,一大批官员相继落马,特别是朝堂上已经没有宰相了,不论是朝廷各衙门,就是地方官府也出现了许多空缺,好在朝廷连续举行了两次制科,有一大批的进士进入官场,官员是不缺的,而又才能又有品德的人却不多。

赵子良经过慎重考虑,任命了兵部尚书颜真卿、吏部尚书李岘、礼部尚书李揆这三人为宰相,分别为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尚书左仆射,组成内阁,直接对他负责。三个人的内阁太小,但现在赵子良还不想把内阁的人数定得太多,人多了嘴就杂,他决定等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之后再补充内阁人数。

赵子良还是低估了前线各军互不统属对指挥作战的影响程度,同时也高估了臧希晏和高尚的协调能力,永平军和淮南军在抵达博州之后因为赏赐的问题出现摩擦,最终导致了大规模械斗,还打死打伤数十人。

这次大规模械斗所造成的影响太大,直接造成了永平军节度使张镒和淮南节度使韦元甫之间的互相对立,械斗发生之后,高尚作为摄政王特使立即派人调查了解情况,但张镒和韦元甫互不相让,因为双方都都死伤不少人,都认为自己吃了亏,不服气,想要找回场子,于是还没等高尚派人调查结束,张镒又派出大批人马想要找回场子,毕竟魏博是他的永平军先进来接收的,他和永平军上下将校都认为自己是主人,而其他各军都是客人,现在淮南军以客欺主,实在太可恨了,张镒和永平军上下都咽不下这口气。

淮南节度使韦元甫得知张镒带着大批人马杀自己的军营外,立马就炸毛了,都欺负到门口来了,这还得了?韦元甫当即下令淮南军全部集结准备迎战,双方剑拔弩张,随后都有可能开战。

得到消息的高尚大惊失色,“什么?快,马上通知臧大帅,立即出兵阻止,如果迟了后果不堪设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