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钞法”(3 / 5)

加入书签

在元末各地农民起义爆发后,军费激增更是无力控制钞值,最终元朝的纸币制度随着政权一起彻底崩塌。

亲身经过元末钞法之乱的朱元章,深知元末钞法的弊端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因此,在大明宝钞制度的设计内容方面,他又做出了与宋元时期不同的创造,即不设立准备金制度,而是以官府权威强行推动,这是一种对政府强大的政治权力和皇权高度依赖的货币制度。

事实上,大明宝钞和现今货币制度已经是高度相似,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制度。

为了在民间推动大明宝钞,明廷明确规定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否则要被官府治罪。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具有现代汇票性质的“飞钱”。

宋代的“交子”、“会子”,已是比较成熟的纸币,已是比较成熟的纸币,金代承袭宋制继续使用纸币并有所发展。

到元代,则在宋、金的基础上更趋完善,实行纯纸币制度,金银和铜钱都不许流通。

宋、金两朝虽都发行纸币,但都与铜钱并用,作为法定货币,在金朝末年,曾滥发纸币来解决财政困难,造成了纸币贬值,失去信用。

纸币代替金属充当流通手段,必须有充足的准备金。

百姓可以拿金银去官府兑换宝钞,却不能用宝钞向官府兑换金银。

税收方面为钱钞兼收,宝钞占据十分之七的比例。

宝钞和贵金属货币之间的单向兑换制度体现了明政府强制控制国家流通货币制度的政策特点,并可以大肆从民间掠夺财富以供朝廷使用。

宝钞发行后,政府和民间不同的使用状态,是宝钞后期弊端丛生,贬值严重的关键原因。

朝廷凭借手中强大统一的政府权力,不顾市场流通规律,一味的印发纸币,只为解决朝廷自身需要。

元朝建立的纸币则在制度上避免了出现滥发纸币的现象,元朝初期实行纸币的准备基金充足,各地领取新钞,必须先交金银为本,集中全国现银于国库,以安定人心。

加之强制推行纸币的权力机构国家政局比较稳定,也使纸币的施行成为可能。

在此期间,元朝的纸币也曾经出现过段时间的混乱,而究其原因则是因为金银全部起运国库,导致各地无纸币可兑换的金银,实际成了无本虚钞。

元朝政府立即整治钞法,并停止起运库银,钞值重新恢复稳定。

但是自大德七年前后又出现钞币贬值,武宗即位后,滥行赏赐,开支浩大,任意动用钞本,使钞值更加下跌,而之后的政策皆未能重新稳定钞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