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颉利身死,魔帅陨命(2 / 5)

加入书签

侯希白和宋玉致二人在这个小部落中停留了下来,热情的牧民招待了二人,并未他们提供了一座帐篷,让二人在此休息。

夜空上明月斜挂,照得草原迷蒙美,晚风徐起,夜凉如水,草原上的篝火还未熄灭,这是之前牧民们招待升起的,那肥嫩的烤全羊,让侯希白回味无穷,牧民们的歌舞更是格外动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侯希白和宋玉致孤男寡女,共处一座帐篷,二人看着那徐徐燃烧的篝火,寂静空旷,风声幽幽,月辉清冷,洒在草原上,一片洁白,让人出神。

“你在这里等我一天,如果我不曾回来,你就自己离开草原,回中原去吧!”

侯希白此时已经换了一身衣服,是牧民提供的民族服装,样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皮肤粗糙,透着红晕,这是草原牧民都有的腮红,是狂劲的风吹出来的痕迹,声音也做了一些改变,带着几分低沉沙哑,粗了许多,没有之前的清朗磁性。

东西较长,超过三千里,南北二干多里,就算以跑得最快的骏马,日行百里的高速,而全不歇息的赶路,且无任何障碍阻隔,没有一个月时间,休想横渡这大草原。

从肯持山至兴安岭,从斡难河到怯绿连河、阴山山脉的广大地域,是由起伏不大的丘陵、平原、沙漠和山地组成。黄沙浩荡的戈壁沙漠位于大草原南半部和西部地区,严重缺水,成为这片平原最令人望而生畏的不毛之地,气候更是变化剧烈,春季多风,夏季北部多雨,南部干旱炎热。

在这自然风光独特的辽阔区域,最珍贵的东西一是草,二是水,乃生存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每当一地的水、草耗尽,就是转移草场,以解决饲养牲畜的问题,形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牲畜是生计,水草是基本条件,在大草原上的民族,是环绕这两要素展开你争我夺的争霸战。从匈奴开始,鲜卑、柔然和今天的突厥,此兴彼继地成为大草原的霸主,有些民族被兼并,与兼并者融合为一,有的则避难远方,其变化之速,是侯希白和宋玉致这些中土汉人难以想象。

在这情势下,能存在的民族无不悍勇成风,祟尚武力,以保障水草牲畜,故高手辈出,能人无数。但像毕玄般威慑大地,好似神明一般的大宗师存在,则是从未在大草原出现过的罕有例子。

宋玉致看着形象大变的侯希白,心中一阵惊奇,没想到对方还有这么一手易容的手艺,静静的听着侯希白的叮嘱,眼神复杂而又多变,神色中透着几分担忧和关心,低声道。

“你要今夜就去刺杀颉利吗?”

大草原最富饶的呼伦贝尔牧场,位于阔连海和捕鱼儿海两大湖泊间,现在是草原霸主领袖颉利的根据地,。

辽阔富庶的呼伦贝尔草原,在二人蹄下扩展至地平线外的无限远处,在这被誉为游牧民族摇篮的美丽境域,大小湖泊像一面面明镜般点缀其上,长短河流交织在绿草如茵的地面,野马成群结队的纵情驰骋,处处草浪花香,置身其中,彷如陷进一个作不完的美丽梦境里。

在这里最凶勐的民族是自认为狼的突厥人,最恶的勐兽却是真狼,联群结队的觅食,单是其嗥叫声足可教人胆寒魄落。最大的两个湖是呼伦湖和贝尔湖,由乌尔逊河连贯起来,从东面流入草原,河道的位置像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般常起变化,致河水亦会不时变咸或变澹,但却渔产丰富。

远处竖立在一个小湖旁的十多个营帐,营地旁马羊成群,几个牧人悠闲地放牧,凡是以毛毡搭盖的帐房,中央隆起,四周下垂,都是突厥族牧民的帐幕,在大草原上,每个放牧的小部落,如自成一个外界隔绝的族群,消息并不流通,有时整年都碰不到外人,遇上外人时会特别好客热情,大家守望互助。

草原上最令人痛恨的是马贼,因为他们是这草原生活的卑鄙破坏者和掠夺者,不过没有马贼敢踏足这片肥沃的草原,因为这是草原霸主颉利可汗的地盘,而颉利也是草原上势力最强的马贼头子,能夺国灭族的大马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